大腸癌乃本港最常見癌症之一,由於大腸癌多數由良性瘜肉變化而成,因此早期大腸癌未必有明顯病徵。衞生署於9月28日正式推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,為指定年齡的香港居民提供政府資助,進行分階段預防大腸癌的篩查,正好令大眾及早識別大腸癌。文:吳蔡邦 部份圖片:褚樂琪 模特兒:Silvia
本港最常見癌症之一
香港癌症基金會顧問醫生傅惠霖指出,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癌症之一,而且個案每年上升。「2013年,香港便有4,769宗大腸癌新增病例,同年因大腸癌死亡者則有1,981人,而男女病人分佈平均,病發年齡中位數為七十歲。」他又指,雖然近年新症數量不斷上升,但其實是由於人口老化問題所致,病發率基本上並沒大改變。而大腸癌的成因在醫學上仍未能確定,部份已知的潛在因素包括年齡增長及吃高溫烹調食物等。
此外,大腸癌多數由大腸瘜肉演變而成,過程可長達十年,早期大腸癌亦無明顯徵狀,但可能出現如糞便帶血或附有黏液、大便習慣改變如間歇性便秘或腹瀉等病徵,如以上徵狀持續超過兩星期,便應注意。
可採糞便或內窺鏡檢查
大腸檢查能有效減低發病及致死機會,現時相關檢查方式很多,如鋇劑灌腸檢查及內視鏡等,而現時最主流的方式有兩種,其一便是大便隱血測試。「糞便帶血是大腸癌、腸瘜肉的徵狀,但出血位置如果離肛門有一定距離,血便不能被肉眼看到。」隱血測試是以檢驗糞便有否隱血來確認受檢者是否有出血問題,好處是容易進行又比較便宜,但缺點是誤差大。「另一種便是內窺鏡檢查,以可屈曲、末端裝有鏡頭的軟管從肛門放入體內,檢視大腸內壁,這檢查所需的費用較隱血測試高,但效率較高,而且若在過程中發現腸道有瘜肉,更可以直接切除或抽取活組織進行化驗。」
至於醫治手法,外科手術是主要方式,據傅惠霖醫生解釋,手術目的是盡量將腫瘤徹底切除,所以一般會將有腫瘤的大腸切除,再將兩個接口連接起來。如果病人被切除的腸臟未能重新連接,便須進行造口,即是說他們以後不能自然排便。但時至今日,手術技術進步了不少,大部份患者術後都能自然排便,毋須進行造口,生活與常人無異。「手術後遺症不常見,因為多以微創方式進行,病人基本上不用擔心未來生活受影響。」他又補充,如發現時癌症已到了第三期,癌細胞已轉移到鄰近的淋巴結,或者手術後復發風險較大者,都有機會需要接受化療。
Tips
相關資助及免費支援
由衞生署推行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,由9月28日開始,為期三年,計劃涵蓋所有於1946年至1955年出生的香港居民,參加者可獲政府資助分階段接受篩查。參加者會先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,若結果呈陽性,會獲安排進行大腸鏡檢查以找出大便隱血的原因。計劃不設參加者限額,首批參加的年齡組別是1946年至1948年期間出生的人士。(查詢:www.colonscreen.gov.hk)
赤小豆薏米粥
材料︰赤小豆5錢,薏米1両
做法︰先將赤小豆浸泡半日,與薏米同煮,直至薏米爛成粥。進食時可加入少量糖或蜂蜜。
功效︰清熱解毒,健脾祛濕,適合大便次數多或大便兼有黏液膿血的患者。
註:食用前請先諮詢醫生意見。
↧